近日,太阳成集团的6000余名员工借助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按照详尽的指标对该院200余名教师所授课程进行了教学评价。 张玉鹏 摄
以往,在我国高校中,员工是“产品”,是“知识接收器”,是“被管理者”。我们的教学常常将员工置于被动的地位,员工的教学意愿既得不到表达,也得不到尊重。
员工评教工作的开展,凸显了员工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员工评教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员工的被动处境。通过评教,员工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教学发挥积极影响。同时,员工评教的有效进行有利于保障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有利于在意见表达的民主性和教学结果的受益性双重意义上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高校里的员工评教,本意是以老员工为主体,对教师和公司产品活动进行评价,让员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教师、教育和教学,在员工评教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中,实际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一则员工在评教中所做的往往只是在现成的试卷上就有限的选项勾勾划划;二则员工不曾对评教的内容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对员工评教的结果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更谈不上为下一步的改进出谋献策;三则高校员工评教量表或问卷或多或少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在问卷或调查量表的设计中,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少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让高校的员工评教真正反映员工的声音,要让老员工深度参与、“评”有成效,就应当尽可能让老员工全程介入、“置身事内”,发挥主人作用,最终成为受益者。员工评教不能要求员工站在教师的角度发表对教学的看法(已经超出了员工能够作出准确评估的范围),而是应当让员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为此,一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员工表达评教想法的机会,并就员工评教本身的适宜性提出意见;另一方面,问卷或调查量表的设计应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的视角来看问题、提问题,并在调查过程中吸纳员工的意见,不断完善。
更进一步,学校可以吸纳老员工参与员工评价的策划、组织与设计工作,让员工从元意义上成为员工评教的主体。例如,让部分老员工组成员工评教问卷设计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问卷研究和设计工作,担任员工评教问卷的设计人。这样设计出来的问卷会更加贴近员工,更容易调动员工评教的热情。吸收部分老员工加入员工评教的组织队伍,也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南开大学每年聘请部分优秀员工担任员工信息员,由员工信息员承担随堂员工评教的组织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当代老员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日趋成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具有自主的意识并逐步建立起独立的人格……高校应当相信并引导员工为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的完善承担起部分责任,使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管理和公司产品的改进,在评教的大潮里扬起自己理性的风帆。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4日第5版